稳中求进的创新图景——2025年上半年发展观察

稳中求进的创新图景——2025年上半年发展观察

在制造业的宏大版图中,机械工业始终是那颗最坚实的“心脏”。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核心,它既为其他产业提供“母机”支撑,又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。2025年上半年,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、国内产业升级加速的背景下,中国机械工业以“稳”的基调夯实基础,以“新”的动能突破边界,交出了一份彰显韧性与发展潜力的答卷。

一、生产投资双增长:产业根基稳固向好

机械工业的健康运行,首先体现在生产与投资的同步增长上。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最新数据,2025年1 – 7月,机械工业主要涉及的五大类行业增加值同比均保持增长,形成了多点支撑的良性格局: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8.3%,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.8%,汽车制造业增长10.9%,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1.9%,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7.1%。这五大行业的协同发力,不仅覆盖了从基础装备到高端制造的完整链条,更反映出下游需求的广泛复苏——无论是汽车制造的智能化升级,还是新能源领域的设备扩张,都在为机械工业注入持续动力。

投资是增长的先行指标。同期,通用设备、专用设备、汽车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均实现平稳增长,企业扩产意愿显著增强。以上海为例,2025年上半年全市机械工业领域重点项目开工率达82%,其中新能源汽车零部件、高端数控机床等方向的投资占比超60%。这种“真金白银”的投入,不仅为短期增长提供了支撑,更指向了长期的结构优化——企业正为未来的技术迭代与市场扩张提前布局。

二、产品升级:从“量”到“质”的跨越

机械工业的竞争力,最终体现在具体产品的市场表现上。1 – 7月,两大标志性产品的数据尤为亮眼:金属切削机床累计产量48万台,同比增长13.9%;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44.7万套,同比增长32.9%。这背后,是产品结构的深度调整与技术水平的显著提升。

传统优势领域加速向高端化迈进。以金属切削机床为例,高端数控机床的占比持续提升,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等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率突破45%,部分产品已应用于航空航天精密部件制造。过去,这类高精度机床长期依赖进口,而如今国产设备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,更开始参与国际竞争。工业机器人领域则呈现出“量质齐升”的态势:从“量”看,44.7万套的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比重进一步扩大;从“质”看,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推出的“K2大黄蜂”人形机器人,定位精度达0.01度,峰值推力8200牛顿(可拉起200公斤摩托车),其行星滚柱丝杠执行器等核心零部件打破国外垄断,标志着我国工业机器人向高端化、智能化迈出关键一步。

更值得关注的是清洁能源装备的爆发式增长。在“双碳”目标引领下,我国机械工业积极布局“源、网、荷、储”全产业链,绿色低碳产品成为新增长极:前7个月,我国太阳能电池累计产量47396万千瓦,同比增长19.6%;风电机组已出口至108个国家和地区,出口金额稳步提升。16MW及以上大型海上风电机组批量交付,叶片长度超过120米,单机容量与可靠性均达国际先进水平;光伏制造装备(如多晶硅还原炉、金刚线切片机)的国产化率超过90%,为全球新能源产业提供了“中国方案”。

三、技术创新: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

机械工业的转型升级,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持续驱动。2025年上半年,行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.1%,高于全国规上工业平均水平,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。

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崛起是典型代表。上海中科慧远发布的质检机器人CASIVIBOT,集成了“仿人”机械结构、“慧脑”AI平台与“鉴云”云端中枢三大核心模块,开启了具身智能质检新时代。其“慧脑”平台基于百万级精标注缺陷样本数据库,具备行业内类间小样本迁移能力,可通过语言描述引导识别,实现多模态融合检测;“鉴云”平台打通AI模型与设备的壁垒,支持一次训练、多机共享,企业全球化部署质检能力成为可能。在实际应用中,CASIVIBOT不仅能模仿质检工人的动作(如对圆柱形物体360°检测、识别汽车电机定子微小裂痕),还能通过群体部署实现经验快速复制,单件检测时间小于5秒,效率与人工相当但稳定性更高。这种“看得见、抓得准、判得明”的全链路智能质检能力,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,更推动了工业检测从“人工经验依赖”向“数据驱动”的转型。